摘要
隨著我國防疫政策加速優化,年初以來國內城市人員流動、航班客運出行均已錄得明顯修復,我們認為全球石油需求的“驅動東移”或已開始。在2022年10月24日發布的研究報告《石油需求:從增速放緩至驅動東移》中,我們提出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或將呈現“驅動東移”的整體特征。中國石油需求在2022年受制于疫情長尾退出而處于同比收縮區間,我們測算表觀消費約為1294萬桶/天,同比下降3.4%左右瀝青網sinoasphalt.com。
石油消費缺口修復或對2023年需求增長空間形成支撐,相比于2022年11月14日發布的年度展望《能源2023年展望:風險未平,溢價延續》中的測算,我們當前上調2023年中國石油需求同比增量至80萬桶/天左右。但是,在石油需求的未來增長預期上,我們可能和市場預期略有不同。我們認為國內需求恢復或不會推動全球需求持續高增長,也談不上會驅動石油基本面結構性短缺,主要基于以下兩點:一是在國內經濟結構調整與能效提高的努力下,經濟恢復較快增長可能并不意味著石油的高消耗,自上而下看,國內單位GDP石油強度仍處于下行通道;二是石油需求完成固有的恢復式高增長后,可能會暫時進入低速增長過渡期,以等待外部政策刺激的內生高增長到來,自下而上看,各類成品油消費接近2019年水平后或會趨于平穩。
自上而下看,國內單位GDP石油強度或延續下行,抑制需求反彈高度
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費的內生驅動,我們使用單位GDP石油強度來衡量經濟增長對石油需求的拉動作用。2010年以來我國單位GDP石油強度穩步下降,表示我國能效持續提升,也代表著經濟增長對于石油需求的邊際拉動作用在逐步減弱。我們認為,這一方面源于我國產業結構從“二三一”逐步向“三二一”轉變,工業占比下降削弱對石油需求的拉動力度;另一方面則得益于國內持續致力于環保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加速替代,特別是交運部門的單位GDP石油強度明顯下降。
居民生活用油在2022年受到較強壓制,導致單位GDP石油強度超趨勢性下滑。我們預期其有望在2023年回歸疫情前常態路徑。中金宏觀組于年初更新預測,提出2023年中國GDP增速有望達到5.5%,我們相應上調石油需求同比增速至6.2%。雖然石油需求增速有望在2023年表現較強,我們認為額外增量主要來自于居民用油缺口的恢復填補,或還不是我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穩定驅動。隨著產業結構變遷和能源體系優化,我國單位GDP石油強度或仍將處于下行通道,簡單線性外推當前的石油需求增速或并不合適,例如2022年上半年歐美需求的恢復高增長已被證實并不能延續。
自下而上看,國內成品油消費仍在恢復階段,且以居民消費為主
“自下而上”角度來看,我們測算2023年中國石油需求或將較2022年增加約80萬桶/天。具體來看5類主要油品,我們預計2023年我國煤油需求同比增加34萬桶/天至77萬桶/天,其中主要是民航客運需求完成2020年疫后缺口的一次性修補;汽油需求預計同比增加24萬桶/天至300萬桶/天,其中主要是居民出行復蘇推動汽車行駛里程恢復;石油瀝青需求預計同比增加16萬桶/天至120萬桶/天,其中主要是公路基建實物工作量釋放疊加低基數支撐;石腦油需求預計同比增加9萬桶/天至184萬桶/天,其中主要是乙烯、PX等下游產品產能擴建疊加出行復蘇提振調和需求;柴油需求預計同比減少4萬桶/天至319萬桶/天,其中主要是工程開工回暖支撐顯現,但或難以扭轉消費趨勢性收縮。
回顧2020年疫情后我國各類成品油的需求復蘇進程,我們看到2023年高速增長的核心支撐仍為疫后缺口的修復,其中既有持續未能完全恢復的煤油需求,也有在2022年再受重挫的汽油、瀝青消費。因而我們提示,雖然我國石油需求恢復式的高增速有望兌現,但內生驅動的高增長預期能否兌現可能仍需觀察。
我們上調國內需求增長預測,但并不預計因此導致結構性短缺
我們上調年度展望中對于2023年中國石油需求的增速預測,預計2023年表觀消費或有望達到1374萬桶/天,同比增長6.2%,較2022年需求增加80萬桶/天左右。全球基本面來看,我們認為2023年中國石油需求高增長或有望緩解歐美經濟下行導致的需求疲軟壓力,但可能不會推動全球市場出現結構性短缺。從歐美國家的疫后復蘇路徑來看,石油需求完成固有的恢復式高增長后,可能暫時進入低速增長的過渡期、以等待外部政策刺激的內生高增長到來。我們判斷2023年石油市場出現需求“一邊倒”的可能性或相對較小,左右市場平衡的“X因素”可能仍然是供給風險,而目前來看,市場對俄羅斯石油供應風險的定價或仍較為有限。
正文
“驅動東移”兌現,中國增量幾何?
在2022年10月24日發布的研究報告《石油需求:從增速放緩至驅動東移》中,我們提出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或將呈現“驅動東移”的整體特征,中國、印度為代表的非OECD國家或有望在疫情長尾退出的影響過后,于2023年正式重返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長主導地位。
隨著我國防疫政策在4Q22以來加速優化,城市人員流動、航班客運出行等受疫情壓制較大的成品油相關需求已錄得明顯修復,年初以來,國內百城擁堵指數已小幅超出2019年農歷同期水平,整體航班執行量也達到2019年農歷同期的80%左右,其中大陸航班已恢復至94%。因而當前來看,我們認為全球石油需求的“驅動東移”或已開始兌現。此外,由于歐美制裁對俄羅斯石油供應的實際沖擊仍較為有限,僅余俄羅斯計劃從3月開始的50萬桶/天的減產反制措施支撐原油價格小幅高于邊際成本線,市場開始將目光轉向需求側的可能變動;其中,低基數背景下復蘇空間較為可觀的中國油品需求備受關注。
中金宏觀組于年初更新預測,提出2023年中國GDP增速有望達到5.5%;而相比2022年3%的GDP增速,去年國內成品油需求沖擊程度更深,同比下挫約-3.4%,主要是不直接創造GDP的居民生活用油受到較大壓制。因而我們預期,受益于缺口修復,2023年中國石油需求增速或有望更高,年度展望報告中對于2023年國內石油需求的增速預測或也需上調。
圖表:2022年我國成品油需求同比轉負,2023年的修復空間備受關注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為預測2023年中國石油需求的增量空間,我們分別從基于單位GDP石油強度的“自上而下”視角和基于下游行業指標的“自下而上”視角兩種方式,測算得到國內石油表觀消費或有望在2023年同比增長6.2%,達到1374萬桶/天,即較2022年增加80萬桶/天左右。
自上而下看,國內單位GDP石油強度或延續下行,抑制需求反彈高度
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費的內生驅動。石油作為我國一次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需求增速波動中樞與GDP增速一致性較高。1991年以來我國石油消費彈性系數約為0.7,即GDP 1%的同比增長將帶動約0.7%的石油需求增速。2022年我國GDP增速錄得3%,但同期石油需求同比降速錄得-3.4%,其中主要是居民生活用油受到疫情長尾退出擾動較大,但由于其不直接創造GDP,導致我國GDP與石油需求之間的“彈性”關系階段性脫鉤。
圖表:中國石油需求增速與GDP增速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石油消費彈性系數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銜接經濟增長與能源需求的另一方式是單位GDP能耗,其中我們重點關注單位GDP石油強度,即單位生產總值所需的石油消耗量,并將其作為我們“自上而下”測算2023年中國石油需求的主要參考指標。
中國石油消費行業結構:份額和強度均集中于交運和工業部門
從國內生產總值的行業劃分來看,中國石油需求主要集中在農林牧漁,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批發和零售業合計五個板塊。
從石油消費份額來看,交運部門為最主要去向,2010-2019年其在石油總需求中的占比平均約為38%,汽油、柴油、煤油等“大油品”需求均集中于交運部門。其次為工業部門,平均占比約為33%,消耗油品主要是石腦油、石油焦等。建筑業占據了我國7%左右的石油需求,其中主要是用于道路工程和建筑防水領域的石油瀝青。此外,居民生活用油約占我國需求的12%,其中主要是居民出行所需的汽油和日常生活所需的液化石油氣。
圖表:中國石油需求結構:按行業劃分
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各行業油品需求結構
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金公司研究部
從石油消費強度來看,交通運輸、倉儲和物流業的石油強度最高且遠高于其他行業,其次為工業和建筑業,農林牧漁業和批發零售業的石油強度最低且較為穩定。結合各行業在我國GDP總量中的占比情況,我們看到交運和工業部門是我國單位GDP石油需求的最主要來源,其中交運部門雖然在GDP中的份額較小、但受到高石油需求強度的支撐,工業部門則主要因為其在GDP總量中的占比相對較高。
圖表:我國單位GDP石油強度主要來源于交運和工業部門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金公司研究部
單位GDP石油強度逐年下降:既有產業結構轉型,也有能源體系優化
2010年以來我國單位GDP石油強度呈穩步下降趨勢,顯示我國能源效率持續提升,也代表著經濟增長對于石油需求的邊際拉動作用在逐步減弱。這一方面體現了我國產業結構從“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優化轉向,另一方面得益于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的加速替代。
圖表:我國單位GDP石油強度呈下降趨勢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金公司研究部
一方面,我國GDP行業結構化轉型下,五大石油消費行業在GDP總值中的占比逐年下降,2021年占比約為61%,較2010年的74%下降13pct。期間主要是工業在我國GDP總值中的占比從43%下降約12pct至31%,同期第三產業、特別是去除交運部門的第三產業在GDP中的占比持續抬升。另一方面,伴隨著節能減排政策壓制高排量汽車銷量,疊加我國新能源汽車近年來快速推廣,銷售占比快速抬升,2015年以來我國交運部門對以汽油為主的油品需求強度持續下降,疊加能效不斷提升,減弱了我國經濟增長對石油需求的拉動作用。
圖表:工業在我國GDP總值中的占比逐步被三產替代
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節能減排政策推動交運部門石油強度持續下降
資料來源: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基于經濟增長預測2023年中國石油需求
與消費彈性系數表現一致,2022年我國單位GDP石油強度出現超趨勢性下滑,顯示居民生活用油在疫情長尾退出過程中受到較強壓制。隨著國內防疫政策優化,城市人員流動和居民日常生活恢復常態,我們預期2023年我國GDP石油強度有望回到疫情前的常態路徑。
基于2008年以來國內單位GDP石油強度的趨勢性走勢,結合中金宏觀組對于2023年國內GDP增速5.5%的基準預測,從自上而下的角度來看,我們測算2023年我國石油需求或有望達到1374萬桶/天,即較2022年增加80萬桶/天左右,同比增速約為6.2%。
雖然石油需求增速有望在2023年超過GDP增速,我們提示這部分額外增量主要來自于居民生活用油缺口的一次性填補,而非源于我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穩定驅動。隨著產業結構變遷和能源體系優化,我們認為我國單位GDP石油強度或仍將處于下行通道。
圖表:我們預期2023年中國單位GDP石油強度回歸疫情前常態路徑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金公司研究部
自下而上看,國內成品油消費仍在恢復階段,且以居民消費為主
我們進一步從“自下而上”的視角來看2023年中國石油需求的增長空間。2022年中國成品油表觀消費約為1294萬桶/天,同比重挫-3.4%左右。從油品分項來看,汽油、柴油、煤油等“大油品”年度消費均同比下滑,對應乘用車出行和航班客運需求受到較大抑制,工程項目開工率下滑也拖累了貨物運輸、挖掘機開工等下游需求?!靶∮推贰敝?,受道路工程實物工作量減少,瀝青消費大幅下滑;石腦油則在乙烯產量抬升和產能擴建的支撐下仍然貢獻一定增量。
圖表:汽柴煤和瀝青為2022年我國成品油需求同比下滑主因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往前看,我們主要基于汽油、柴油、煤油三類“大油品”和瀝青、石腦油兩類“小油品”的需求現狀和下游行業趨勢,對2023年中國石油需求增長空間進行測算。
汽油:出行復蘇推動缺口修復
2022年我國汽油表觀消費量錄得276萬桶/天,同比下滑5%,貢獻了成品油總需求同比降幅中的-1.1%。2020年疫情后,我國汽油消費曾錄得較為顯著的修復,2021年表觀消費同比增長21%至290萬桶/天。2022年二季度以來,受局部疫情反復影響,我國城市人員流動強度下降,汽油消費遭遇重挫。從我國汽油消費變動的分項拆分來看,2022年拖累汽油需求的主要是機動車行駛里程下滑。
圖表:2022年我國汽油表需同比下降約5%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Q22以來局部疫情反復影響汽油需求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影響汽油消費的另一重要因素為新能源汽車對其的逐步替代。從我國乘用車銷量結構來看,2020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快速推廣,2022年其在乘用車總銷量中的占比已達到31%。公安部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乘用車保有量中新能源汽車的占比已達到5%,其中純電動汽車占比4%、電油混合占比1%。據中金汽車組預測,2023年我國乘用車銷量或達2034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約為800萬輛。我們預計2023年我國汽油乘用車的保有量或將達到2.47億輛,同比增長3%,增速繼續放緩。